ISO/IEC 42001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和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制定的人工智能管理标准,旨在为人工智能的开发和部署提供一个可认证的管理体系框架。该标准类似于 ISO 9001(质量管理体系)和 ISO/IEC 27001(信息安全管理体系),提供了管理风险和操作的最佳实践、规则、定义和指导。其核心目标是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道德、隐私和安全问题,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可靠性和可持续发展。
ISO/IEC 42001 包括以下几个核心部分:
适用范围:明确了标准的适用范围,适用于任何规模的组织。
援引规范:引用了其他相关标准,如 ISO/IEC 23984:2023(人工智能风险管理指南)。
术语和定义:对人工智能管理相关术语进行定义。
组织环境:要求组织确定自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角色,并分析内外部环境。
领导力:强调最高管理者在人工智能管理中的责任,包括制定管理方针。
策划:要求组织进行人工智能风险评估,并制定管理目标。
支持:包括资源、能力、意识、沟通及文件化信息的支持要求。
运行:规定了人工智能管理体系的运行要求,基于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。
绩效评估:要求对管理体系的绩效进行持续监视、测量与评价。
改进:强调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适宜性、充分性和有效性。
此外,标准还包括以下附录:
附录 A: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。
附录 B:控制措施实施指南。
附录 C:与人工智能有关的组织目标和风险源。
附录 D:人工智能管理体系的跨行业应用。
组织需明确自身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的角色(如开发者、用户、监管者等),并据此建立人工智能管理体系。
组织需分析内外部环境,识别可能影响人工智能管理的因素,为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输入。
组织需识别利益相关方(如用户、合作伙伴、监管机构等)的需求与期望,重点关注隐私保护、透明性和合规性。
组织需制定人工智能管理方针,涵盖目标、数据管理、透明性、道德合规、培训和监督等方面。
组织需识别、分析和评估人工智能风险,制定风险处置计划,并参考附录 A 选择控制措施。
组织需基于内外部环境分析、相关方需求和风险评估结果,制定人工智能管理目标和实现措施。
标准明确了支持管理体系运行的要求,包括资源、能力、意识、沟通和文件化信息。
人工智能管理体系的运行基于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,确保风险处置措施的执行。
组织需持续监视和评价管理体系的绩效,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,采取纠正措施以持续改进。
ISO/IEC 42001 的附录 A 明确了人工智能系统设计与运行中的控制目标和措施,分为九大控制域:
人工智能方针(政策):制定与组织其他管理方针一致的人工智能方针,并定期评审。
内部组织管理:建立问责制,明确职责,建立报告流程以应对人工智能生命周期中的问题。
人工智能系统资源:详细描述所需资源(如数据、工具、人力资源等),并进行动态管理。
影响评估:评估人工智能系统对利益相关方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,并形成文件。
生命周期管理: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、开发、部署、运行和监视符合管理目标。
数据管理:确保数据在人工智能系统生命周期中的质量、来源和准备符合要求。
信息提供:向利益相关方提供清晰、可理解的信息,并建立外部报告机制。
系统使用:确保人工智能的使用符合组织方针,避免滥用。
第三方关系:评估并管理第三方在人工智能生命周期中的风险。
ISO/IEC 42001 为组织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人工智能管理体系框架,帮助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。通过明确角色定位、分析内外部环境、识别利益相关方需求、制定管理方针、进行风险评估和持续改进,组织可以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。该标准的实施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,增强公众对人工智能的信任。